首先我先抛出三个问题:
为什么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喜欢赴美上市?
为什么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赴美上市时常常提到VIE结构?
为什么又吹起了中概股回归之风?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互联网企业喜欢赴美上市?
首先因为国内上市门槛太高了。标准最低的创业板,上市都要求“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一千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五百万元......”反正就是要盈利!
互联网企业们:我要先烧钱才能赚钱呢!
证监会:不行!先赚钱了才能上市融资!
这个时候美国纳斯达克向这些企业招手了:来吧来吧,我们这里不需要你盈利,只要你的商业模式靠谱,有投资者认,你就可以上市。
互联网企业们:走着!
其次得找识货的人。互联网毕竟是美国人先玩起来的,你看Twitter出现以后有了微博,Facebook出现以后有了校内网,Uber出现以后有了滴滴,PayPal出现以后有了支付宝……所以企业在国内看着挺玄乎,到国外大家都见怪不怪,估值都能找到相应的上市公司做参照,加加减减估值也就出来了。
但国内资本市场还很年轻,也比较柔弱,看不懂独角兽是啥~~比如当初新浪微博若是放国内上市,盈不盈利先不说,市场也看不懂啊!看不懂,言下之意就是不能认清公司的价值,给得估值就低,上市也没啥意思!
这就好像企业觉得自己是LV身价不菲,拿国内资本市场溜一圈人家还嫌弃你不是真皮,你说气不气人,走了!赴美上市颇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意思。
2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赴美上市时常常提到VIE结构?
赴美上市就上市呗,啥是VIE?听上去挺牛,又是在开曼整个壳公司,在BVI设个信托spv的,以为自己是新英格兰老钱呢!到底葫芦里卖得什么药?
我们先来聊一聊VIE。VIE是英文 Variable Interest Entity的缩写,翻译为可变利益实体,它出现在美国会计准则(GAAP)中。
一般我们说A公司对B公司享有控制权,是通过持有B公司的股份、拥有投票权实现的。从会计学上说,如果A对B持股比例达到50%,就可以做并表处理,大家的利润加在一起算。
而GAAP中有一条,当A不持有B的股份,但通过某些协议对B实施有效的控制,那么B就是一个VIE,A在做会计报表的时候也可以把B作并表处理。简单来说就是A和B隐婚,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其实两个人已经你是风儿我是沙的走天涯了。(怎么感觉默默蹭到了热度.....)
接着我们还要来说一下ICP。ICP是 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的缩写,翻译成网络内容服务商,即向广大用户综合提供互联网信息业务和增值业务的电信运营商。在我们国家涉及上述业务,就得有ICP证书,这个证书一般只颁给内资企业,中外合资和外资企业基本没戏,你看小扎天天苦学普通话,中文说得比他华裔老婆还溜,还是进不来。
那如果国内互联网企业赴美上市了,就给自己找了一堆外国股东,成了中外合资企业,而且往往创始人的股份已经被稀释得很小很小,成为中方没有控股权的中外合资企业,which means 申请ICP证书没戏。
那这就很尴尬了,国内互联网企业又想拿美国人的钱,但又必须在国内捧着ICP证书才能开门营业,好事无法两全,怎么办?
叮叮叮!前面说的VIE结构上场了,在国内注册一个公司负责申请ICP证书赚钱,在海外注册一个壳公司作为上市主体负责融资,这两个公司表面上没有股权权属关系,实际上“偷偷”勾搭在一起,国外民政局GAAP说了同居也算夫妻,赚的钱是夫妻共同财产,就并表了。
具体这个结构怎么搭?
一般来说企业创始人先在国内成立一个个人独资企业,这个企业负责公司的经营也取得了诸如ICP之类的许可证,赚钱也靠它。然后呢,这个创始人在开曼群岛以他个人的名义设立一个信托(SPV),再在英属维京群岛BVI设立一个公司,这个公司会是将来在美国上市的主体,然后信托是这个公司的股东,公司股东还包括其他的私募股权机构。接着这个BVI公司会在香港再设立一个全资子公司,香港子公司会在国内再设立一个全资子公司,国内这个公司有个名字叫WFOE (Wholly Foreign Owned Enterprise),即外商投资企业。这个WFOE通过各种协议控制创始人设立的那家内资公司。这么个VIE结构搭下来,就可以通过协议将内资公司的收入返还到WFOE中,然后再一层层退到BVI公司里!画出来的图大概长这样:
VIE一下,问题统统解决,所以很多人说VIE是Very Intelligent Escape,这样一来纳斯达克敲钟不是梦。
3第三个问题,为什么最近中概股又回归了?
首先就是国内资本市场成熟了,再也不是不识货的傻白甜了!人家也知道TMT,也知道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玩得666!杰克马携手丁丁啦、东东啦在国际市场刮起了中概股的旋风,国内资本坐不住了,肥水不能流外人田啊,好东西我们也识货的呀!企业老板们也发现与其为了国际路演苦练英文,最后也就练成个 are you OK?不如和国内投资人喝酒就把钱拿到手来得痛快。
而且大家要知道!协议控制终究没名没分,不像股份控制那么根正苗红,两个人签了一堆抽屉协议,而且本来就是钻了制度的空子,走在了国家法律制度的灰色地带,一旦一边从君子变小人了,另一方真没处说理。比如内资企业哪天发现:哎哟喂,好像可以在国内排队上市了,资本市场异常追捧,必须膨胀啊,膨胀就变质,变质就单方面解除VIE协议,海外开曼的那群股东全部傻眼,发现自己投了一个空壳子,生鸡蛋的鸡跑了~~
所以与其每天担惊受怕,不如拆了VIE以绝后患,还是成为真正的股东靠谱,而且国内IPO越来越快,说不定哪天就注册制了,敲钟不是梦!
VIE结构怎么拆?
也不难,就是把原来在开曼或者BVI公司的股东,变成境内这家原本协议控制的股东。但因为对外资的限制,拆的过程常常找内资的股东把外资股东的股份给买了,这中间又会经历很多的谈判,利益纠葛、爱恨情仇,写出来感觉又是一部电视剧,真想有机会参与其中!
以上就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出口又转内销的心路历程!VIE结构你学会了吗?叫你装哔,我们下期再见!
叫你装哔 ∣有点用的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