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又双叒叕出新规定了!这次的新规《关于移动游戏出版服务管理的通知》,直指市场价值几百亿的移动游戏领域,进一步划清在手游内容审核、出版申报及游戏出版物号申领等方面广电总局的权力范围。
实际上,不仅仅是行业内,各个有关部门也一直觊觎着游戏市场这块庞大的蛋糕,我们熟悉的版署和文化部就是因为《魔兽世界》资料片运营的审批权而争斗不休,在版署和广电合并后,情况不仅没有变好,反而手游的上线手续越来越繁杂,审查越来越严格。
移动游戏想上线需要哪些资质?
此前游戏上线需要两个备案:一个是游戏版号,也叫做版署备案,理论只有备案的游戏才能运营收费;另外一个是文化部的游戏备案,规定“国产游戏自上线运营之日起30日内报文化部备案”即可——这也是魔兽万年TBC时我们骂版署的原因,文化部根本不管这事儿啊!
然而游戏要拿到这两个备案并不容易。企业并不能自主申请游戏版号,只能通过有“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的单位进行申报,同时需要有工信部ICP许可证;申请游戏备案需要文化部的“文网文”证,而“文网文”要求公司注册资金达到1000万、无外资成分。
▲运营游戏必须的俩备案,以往是可以在上线后补齐的,但现在必须“先买票再上车”
如果到这里你还没晕的话,可以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申请软件著作权以保护你的游戏不被代码级copy,最后要通过新出台的手游审批制度。
顺带一提,“文网文”证办理需要20个工作日,ICP证是60个工作日,游戏版号审批时间是40到60个工作日,也就是说即使你的公司和游戏完全符合各项规定,这一套下来也得至少小半年时间——足够山寨产品花样公测好几轮了。
不过还好,虽然相关部门已做出明确要求,但因“后续补充”方式的存在,没有立即开始强制执行。对大部分游戏企业而言,审批、备案程序都是在游戏上线后慢慢补齐的。
为什么广电总局新规被热议?
在《通知》发布前,众多“快节奏”的手游甚至可能从上线到停运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在排队等待版号;很多大作也都是在获得软件著作权后便上线测试运营,再后续补齐版号。
但《通知》的发布改变了这个状况,6月2日的《通知》要求“自2016年7月1日起,未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移动游戏,不得上网出版运营”。也就是说,《通知》规定移动游戏进行版号审批前置。对游戏厂商而言,以前可以在游戏上线后补齐审批、备案程序,而《通知》要求上线前就必须先走完版号的审批流程。
据观察,很多渠道商已经对CP下发通告:按照广电总局《通知》,自7月1日起将“不得联合运营未经批准或相关信息未标明的移动游戏”,要求合作伙伴提供相关资质,并提醒CP“还未申请或者还在办理相关手续的合作伙伴请尽快安排在6月完成,我司将按照规定于2016年7月1日起进行相关审核工作。”
▲按现在业界三个月一个大版本的平均速度,手游厂商全年都在不停的审批中循环了,发行成本直线上升
此外,《通知》进一步卡紧手游的发行和审核权。
首先,无故事情节或者情节简单的消除类、跑酷类、飞行类、棋牌类、解谜类、体育类、音乐舞蹈类等休闲益智之外的国产移动游戏,需提前20个工作日填写《出版国产移动游戏作品申请表》,报送省级主管部门初审,初审完了之后再提交给广电总局审核,如果有一步不合格,这游戏就没法上线了。
哦,如果你的游戏不是国产游戏那就更麻烦了,详情请参阅《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境外著作权人授权互联网游戏作品和电子游戏出版物申报材料的通知》。
其次,原来已经通过审批的手游,其资料片和续作并不用再走一遍流程,但是按广电新规定,“已经批准出版的移动游戏的升级作品及新资料片仍然需要重新提交审核”。
阳光政务催生出的灰色市场
不可否认,广电总局的《通知》规范了以往“先上车后补票”的游戏审批,但因种种因素,阳光政务下的灰色市场却快速发展。
游戏工委日前发布的《2015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15年广电总局批准出版的移动游戏,全年仅有370多款。而数据显示2014年的上线手游数目高达14000款,《2015年移动游戏行业数据报告》显示,前三个季度国内手游产量已达7000余款。
相比之下,发行前拿到版号的游戏数量少得可怜。
如今各个手游微信群开始出现不少代办版号、代审批等内容。代办版号按时间与游戏复杂度,价格从2万到8万不等;文网文加急约3万;其他如ICP、文化部备案等在几千元上下。
据介绍,此前都是大公司才会要求代办资质,现在很多中小客户也开始关注这项业务。若按每年上万手游的产量估算,仅代办环节就将催生出亿元级别的灰色市场。而对于游戏厂商而言,因为原本可有可无的版号等变成前置审批项,将直接提升数万元的硬性成本,并且我们都知道,最终这些支出都会从玩家手中赚取。
所以说,别怪手游太坑爹,其中苦楚人自知。

夏亚
红色!有角!三倍速!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第1游戏观点立场
若与作者观点不同,特别欢迎你留言进行讨论~
往期精选内容推荐:>>>> >>>> >>>> >>>>